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传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传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6-29    点击:  449 次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网上有关“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传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

 最传统的说法: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江浙一带流传:纪念伍子胥、曹娥和勾践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夫差将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吴越两地还流传端午节是为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此外,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吴越地区“以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夏至与“恶日”

 也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还认为端午节是“恶月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从先秦以后,五月五日为不吉之日。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钟馗捉鬼的传说

 在我国江淮一带地区,曾有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打鬼除祟、镇宅驱邪的旧俗。这一习俗始自唐代。传说唐玄宗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玄宗问他是谁,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不中,愿为皇上除天下妖魔。玄宗醒后,疟疾痊愈,于是命画家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张贴,以驱邪魔。

黄巢与端午节插菖蒲艾草的习俗

 传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在行军中遇到一位逃难的妇女,此女人抱着大的孩子,领着小的孩子,黄巢问她为何不抱小的孩子?女人答:“怀里抱的,是大伯家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感叹,命她在端午日家门前挂菖蒲、艾叶,可避兵灾。该妇女将此做法传告了乡亲,于是全村平安,以至成俗。

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白蛇传”的故事了。一年端午,好事之人悄悄对许仙说:“你若想看到白娘子的原形,趁今天端阳佳节,把雄黄酒让她喝下去,准有好戏看!”半信半疑的许仙为弄清真相决定一试。于是借口端阳节习俗,给白娘子满斟一杯雄黄酒。

 无可奈何的白娘子一杯雄黄酒下肚便昏昏欲睡,慢慢露出蛇的形状。许仙看到一条白蛇躺在床上,吓得魂飞魄散,栽倒在床下。为救爱人,白娘子前往昆仑山南极仙翁处求得仙草,将许仙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风情万种的端午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传统派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和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黄酒等,在民间传统里,多是为了避邪驱恶、防疫防病。

 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奇异派

 全国各地在端午节有着各种奇风异俗。山东省邹平县,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北京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少数派

 少数民族五月五的习俗更是丰富多彩。满族过五月端五是为了忻福禳灾,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服,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纳西族五月五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长辈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五色棉线,称“续命线”,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肮,续命线需戴一月的时间。

 藏族农历五月初五是采花节,也叫女儿节,节日早晨,人们要抢泉水洗身、饮用。接着,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带上美味佳肴,到四十里外的阿里坎山上去采花。到达采花坪,姑娘采花,小伙砍柴、支锅、搭棚,傍晚开始歌舞,直到半夜方休。第二天返回时,全村齐聚村头祝贺,采花姑娘则向各户赠送礼物。

 海外派

 日本的端午节现在叫儿童节。在日本,儿童节这天讲究挂“鲤帜”,居民家中的院子和公共场合都会高高耸立许多旗帜。所谓“鲤帜”,就是鲤鱼形状的旗帜。竖“鲤帜”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类似于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

 在韩国,人们在五月五这一天用菖蒲水洗头求吉利,喝菖蒲水以辟邪。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节当天摆上散发着艾草和糯米香味的艾子糕,他们不是祭屈原,而是用艾饼、松皮饼祭祖先。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装参加祭祀、观看荡秋千和摔跤比赛。

传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端午节的传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扩展资料

民间习俗:

1、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考古表明,距今7000年左右,在沿海繁衍的岭南先民就利用独木舟在近海进行捕捞活动。

2、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3、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

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百度百科-端午节

端午节有什麽传说

1、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相传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受到楚王的高度重视。然而,屈原的思想遭到上官大夫金上为首的旧派的反对,金上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诽谤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雄心勃勃的屈原深感悲痛。他以无法控制的忧郁和愤怒写了不朽的诗歌,如《离骚》和《天问》。

2、公元前229年,秦国占领了楚国的八个城市,然后派使者邀请楚怀王与秦国讨论和平问题。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冒着生命危险进宫陈述自己的想法。楚怀王没有听,如期参加,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楚怀王忧郁而生病。三年后,他在秦国去世。

3、楚青帅即位后不久,秦王派兵攻打楚国。青帅慌慌张张地从都城撤退,秦兵占领了颍城。在流放途中,屈原听到颍城战败的噩耗,他失去了所有的希望,长叹一声,纵身跳入汩罗江。河上的渔民和岸上的人听说屈原大夫在河里淹死了。他们都来到河边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从家里拿出粽子和鸡蛋,扔进河里。如果鱼吃了它们,它们就不会咬屈原的身体。另一个医生把雄黄酒倒入河里,这样龙和水里的动物可以被麻醉,屈原医生的身体也不会受到伤害。此后,每年五月初五那一天,楚国人在河上划龙舟、扔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端午节的传说:纪念屈原传说、纪念伍子胥传说、孝女曹娥传说、介子推传说、廉吏陈临传说、越王勾践传说、恶日禁忌传说、夏至传说等,我认为在众多端午节传说中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传说之一:曹娥传说?

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 (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此后,曹娥所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也改名为曹娥江,朝廷还建立了庙宇慰其孝心,人们都尊称曹娥为“孝女娘娘”。为了纪念曹娥的大孝,后人便在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的那天,举行祭祀仪式纪念曹娥,而五月初五端午节也被称为孝亲节。

?端午节传说之二:屈原传说?

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屈原的人,在楚王手下做大夫。后来因为很多人陷害屈原,楚王越来越不信任屈原,只信奸臣,就把屈原给免去了大夫一职。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秦国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可是怀王的儿子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楚怀王听信了儿子的话,就上秦国去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秦昭襄王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大夫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一些大臣的仇视。

屈原很伤心,认为楚国很快就会腐败了。就来到了水泽边,日日夜夜在那里走来走去。不久,他脸色憔悴,身体干瘦。这时,一只小鸟飞过来,唧唧喳喳地问屈原:“你不是在皇帝手下当大夫呢?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那些大臣和皇上都昏庸,这一个国家都靠你啊!”“是啊,”屈原叹了口气,继续说:“就是因为他们大家都昏庸,我一人反抗力不足,国家就要腐败了呀!就是他们那些昏庸的人多、心齐,皇上是不会信我的。”小鸟很感动,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国家呢?”“唉,我这一下子跑了,楚国怎么办,毕竟我是楚国人,当然会为着楚国着想啊!唉,腐败的君王,奸臣,楚国就要毁在他们的手里了。”

说完,屈原便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江水里自尽了。小鸟连忙飞到村子中告诉大家。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不一会儿工夫,好些小船争先恐后地来了。可是水如碧玉,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呐?他们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到了儿也没把屈原找着。

渔民很悲伤,他们对着江面上祭祀了一会儿,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为什么呢?因为怕江里的鱼儿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给他们吃了米饭。由于鱼儿每一次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所以汨罗江的鱼儿长得又肥又壮、鱼肉鲜美。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老百姓们都会想起这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了,又划着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饭撒到水里去祭祀他。

到后来,人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端午节传说之三:伍子胥传说?

说到端午节的起源,屈原是无人不晓的,而伍子胥则极少人认识。而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与伍子胥的故事有关。特别是苏州人,端午节只祭拜伍子胥而不祭拜屈原,他们对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伍子胥是楚国人,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把越国打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谗言赐子胥宝剑自刎。子胥本为忠良,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把子胥之尸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吴国百姓感念伍子胥的爱国忠烈,此后每年的端午节纪念子胥公。

?端午节传说之四:纪念神龙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条又小又脏的水沟。有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一条小蛇。这一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鳞片。当渔人把手触向鳞片的时候,蛇眼里闪着乞求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水沟。

谁知,那九片鳞突然脱落,小蛇长身而舞,化为条小龙。原来,它是条上天神龙,因触犯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才变成了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除非得到人阳气,这锁才能打开。”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

小龙为感谢渔人,在水沟中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大河(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五谷丰登。为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天,定为端午节,用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端午节传说之五:纪念越王勾践传说?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传说勾践操练水军。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

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这就是端午节的来源传说。

不管到底起源于哪种说法、抑或多种说法的结合,端午节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是个美好的节日,人们在这既丰富多彩、又并不浓烈的民俗节日气氛中,能够感悟文化的滋养,领悟生活的真谛。



端午节的由来100字

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 文化 始终贯穿在 端午节 的传承历史中。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大家知道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1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的由来100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是中国的端午节,原为古代先民选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由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杀,后来又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

一般而言,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吴越先民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时尚,将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源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最终形成了今天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喜迁莺·端午泛湖》 宋·黄裳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永遇乐·端午》 宋·晁补之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端午节彩绳什么时候摘下来

民间的说法是端午节后第一场雨,便可以将彩绳摘下扔到 雨水 中飘走,以象征远离邪恶、烦恼和疾病,忧愁,但希望大众不要随地乱扔,最好抛到僻静处的雨水中,以免影响环境、增加环卫工人工作量。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又有一说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端午节除了带五彩绳的习俗外,还有挂小辣椒、老虎鞋,孩子头上写上王字,这样孩子不闹,也是为了驱除灾害、瘟疫,保佑孩子平安健康长大。

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开头、初始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 夏至 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以“端”来称呼,如称“端五”,也即“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100字相关 文章 :

★ 2021端午节的由来50到100字

★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简短的

★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简短200字

★ 2022端午节来历故事简写50字

★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

★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2017

★ 2018年端午节的传说50字

★ 端午节100字日记

★ 以端午节为题目的作文100字范文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

摘要: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设立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当天人们都会举行很多活动,但是你知道端午节是怎样由来的吗?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此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纪念屈原和纪念伍子胥。除此之外,还有纪念勾践伐吴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纪念黄巢说等等。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端午节传说故事吧!一、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几月几号?端午节设立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端,意为开头、初始,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按照阴历计算,五月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称为阳辰,因此端午节也称端阳节。

二、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

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不过近代史学家都认为端午节在屈原之前就有了,闻一多先生提出端午节的来历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不过幅员辽阔的中原大地上仍然流传着众多端午节传说,其中比较出名的有:

1、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郢,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家族世代为楚国效命,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阖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_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勾践伐吴说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勾践于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屈辱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4、纪念曹娥说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5、纪念黄巢说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与他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屈原,详细如下。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等等。

一、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传说屈原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加上祖国被侵略,从而投河自尽。当时的人们知道屈原死了之后,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罗江悼念屈原。

甚至有些渔夫会将食物投入汨罗江,希望这些鱼虾吃饱了之后,不要去啃咬屈原的身体,这一举动被很多人效仿,有些人还会使用叶子将饭包起来放入河里。

这一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会在五月五号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以此举来纪念屈原。

二、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在我国春秋事情就已经出现粽子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比如有腊肉香肠粽、松仁莲子粽、蛋黄火腿粽等等口味。

2、赛龙舟。

相传屈原投河自尽后,渔夫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身体,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在每年的五月五号划龙舟以表示对屈原的哀思。

3、悬挂艾叶。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眉歘悬挂一串艾叶,表示驱除瘟疫和瘴气。艾叶有一股清香,能够驱赶蚊虫,具有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们会在门眉处插上艾叶以防止疾病传播。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介子推说、恶日禁忌说、蓄兰沐浴说、勾践操练水军说、夏至说这八种说法。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最大。正是由于屈原的缘故,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

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楚国的老百姓听到信息,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老百姓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想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其他人见后纷纷仿效。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832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